统计局数据显示,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454亿元,同比增长4.9%;比2019年10月份增长9.4%,两年平均增速为4.6%。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7057亿元,增长6.7%。扣除价格因素,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实际增长1.9%。从环比看,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43%。
从同比数据来看,今年以来,消费同比增长呈明显的下行趋势,在今年8月达到了年内最低点的2.5%,之后开始有所回暖。但从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同比来看,今年8月、9月、10月的实际同比分别仅为0.9%、2.5%和1.9%。而2017年、2018年、2019年的实际同比增速分别为9.1%、6.9%和5.9%。
从消费对GDP的拉动率看,今年三季度,消费对GDP当季同比的拉动率也由前两个季度的9.8%和6.1%进一步回落至3.9%,三季度GDP增速也回落至4.9%的近期低位。
在国内经济增长结构持续转变之后,消费对于经济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2015年到2019年,消费对GDP的平均贡献率达到了62.7%。此外,从整个经济运行的逻辑链条看,消费作为最终需求端,如果不能有效承接供给,整个经济的传导就会出现问题。
从剔除价格影响的消费实际同比增速就能看出,尽管我国疫情防控较好,但消费复苏的实际情况可能并不如想象的乐观。在2020年低基数的情况下,今年8月、9月、10月的实际同比分别仅为0.9%、2.5%和1.9%,而疫情前2017年、2018年、2019年的实际同比增速分别为9.1%、6.9%和5.9%。显示我国消费恢复的速度并不乐观,与疫情前比,消费需求的缺口巨大。而横向对比看,美国今年8月、9月、10月的零售和食品服务销售同比(未剔除价格因素)分别高达15.7%、14.3%和16.3%,即便简单地减去当月CPI的同比,其零售平均同比增速都在10%以上。
那么为什么在疫情防控良好的情况下,整个社会消费水平却没有显著恢复呢?可能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疫情的点状爆发极大地限制了居民的出行和消费意愿。今年以来,有两次疫情小范围爆发,一次是7月的南京机场以及后续的湖南张家界景区疫情扩散,一次是10月的额济纳疫情,这两次疫情引发了全国疫情防控的再度收紧。从铁路客运量可以明显看出,疫情前,铁路客运量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8月铁路客运量是当年的年内高点,而今年8月的铁路客运量仅为年内的次低点。10月疫情出现后,北京等地的进出政策趋严,也抑制了居民的出行需求。从微观方面观察,10月中下旬,北京西站的客流量急剧减少,北京通州环球影城的接待量也出现下降,票价下调。
二是长时间的疫情应对可能已经改变了居民的消费习惯。首先,长时间的限制措施,让居民习惯了远离人群聚集地,即便是在没有疫情的城市,很多地方都要求佩戴口罩、扫码进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的消费尤其是进行服务业消费造成了一定的不便,尤其是疫情的反复,让餐饮、旅游等服务业造成较大的冲击。其次,居民的消费和当期收入以及收入预期均有较大的关系。疫情冲击导致很多居民的当期收入出现大幅下降,这导致居民的可选消费出现大幅回落,叠加房地产严调控,家具、建材、家电等可选消费更是持续萎缩。而手机和汽车则是由于芯片短缺而导致销售受限。
三是账面财富的缩水可能也增加了居民的消费负担。国内居民可配置的资产种类较少,比较普遍的是房屋、股票和基金等。但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严调控政策频发,导致居民对房地产市场的未来预期相当悲观。而股票和基金的随机性很大,以广谱的上证综指来看,年初至今的累计涨幅仅为2.5%,同期的美股标普500指数涨幅高达25%。这种账面财富缩水造成的心理负担也会影响消费的积极性。
消费低迷的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消费下行的困境,那么就无从谈起整个经济的健康复苏,供给和需求必须要找到一个均衡点。如果消费下行势头不止,明年出口增速大概率回落,在地产周期下行的情况下,后期经济将会面临明显的下行压力。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提振消费呢?
我们先来看看本轮美国消费的复苏。美国10月零售销售环比增长1.7%,为连续第三个月增长,且增幅创3月以来最高,尽管消费品价格持续上涨,但是家庭需求仍保持韧性,消费依然较强。储蓄的提高和工资的上涨帮助美国人维持了强劲的支出需求。简而言之,用工荒导致的工资上涨和美国财政的家庭疫情补贴,导致美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持续处于高位,每月1400美元的额外收入,足以对抗价格上涨的负面影响。
因此,从工具效果来看,政府补贴无疑是最立竿见影的选择。事实上,已经有很多省市都曾发放过消费券,以刺激当地的消费动力。不过由于疫情反复的原因,服务业消费券使用限制较多,且在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中,所占比例较小,并没有起到突出的作用。我们认为,适当地偏向汽车、家电等高价值的消费补贴可能更容易刺激消费的增长。如我国前几年的汽车下乡和家电下乡,均有效带动了消费增速的提升。
此外,要从根本上提升居民消费意愿,还是要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但直接增加居民收入涉及的相关问题较多,很难一蹴而就。那么增加居民杠杆就成为另一选择。其实前几年,居民加杠杆出现过一段时间的井喷,以2017年最为火爆。但由于当时房地产市场价格持续上涨,很多居民的短期消费贷均流入房市,给宏观政策效果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反馈。目前,房市已经处于下行阶段,消费贷大规模流入房市投机的动机已经不复存在,因此,适当地增加居民部类的杠杆,可能也会有效拉动居民的消费意愿。
责任编辑:棉棉
COPYRIGHT @ 2019 WWW.315DJJ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3.15消费打假监督网 版权所有
大型系列片《阳光下的3.15》联合摄制组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90078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