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谁没有在消费中遇到过一些不愉快的经历,甚至上过当,吃过亏?尤其是碰到假冒伪劣产品时,心头的怒火几乎是立刻喷薄而出。然而,在这片充满假货和不正当竞争的市场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专门以打击假货为职业,通过揭露和诉讼来获取赔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职业打假人”。最近,重庆发生的一起事件让这个话题再次成为公众焦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事情的起因是一位名叫潘某的人。去年3月,潘某花费了一万多元购买了两箱假冒的高档白酒——“五粮液”和“青花郎”,随即将商家告上法庭,要求“退一赔十”,索赔金额超过了10万元。这一行为看似合理,仿佛是对不良商家的应有惩罚。然而,深入调查后,事情的真相却远没有那么简单。
原来,潘某并非单纯的消费者。法院调查发现,他在过去三年中,曾在重庆的多个区县多次购买高档白酒,并提起了超过40起“退一赔十”的诉讼,累计索赔金额已接近500万元。这显然不是普通消费者的常规操作,而是典型的职业打假行为。
事件的源头发生在重庆潼南区的一家名酒茶商店。潘某当时购买了高档白酒和香烟,支付时收款方为某食品经营部,然而收据上却盖着不同商家的印章。潘某随即投诉称所购白酒为假货,要求“退一赔三”,但商家否认了其指控,并怀疑潘某是“调包打假”。由于双方意见相左,市场监管部门未能调解成功。
随后,潘某将商家和公司一并告上法院。法院审理后发现,潘某提供的照片和信息与实际情况一致,而商家未能提供证明其产品为真品的证据。法院最终请生产厂家来鉴定,结论明确——这些白酒确实是假冒产品。同时,商家经营的公司存在诸多问题,甚至没有烟草专卖许可证,情节严重。
虽然法院认定了商家未尽到进货审查责任,导致了假货流入市场,但对于潘某是否“调包打假”,法院认为商家证据不足,未作认定。然而,法院指出,潘某属于“知假买假”行为,并且根据相关法规,知假买假的人有权要求“退一赔十”,但仅限于“合理消费需要”。因此,法院裁定商家退还潘某购酒款,并赔偿一定金额。
对此,潘某并不满意,提出了上诉。然而,二审法院经过审查后,认为一审判决正确,判决维持原判。
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讨论。有人认为,职业打假人对于净化市场、打击假冒伪劣商品起到了积极作用,值得支持。然而,也有人担心,一些职业打假人可能以此为手段,过度索赔,甚至采取不正当手段敲诈商家,从而扰乱市场秩序,影响真正需要维权的消费者。
事实上,职业打假人这一职业近年来一直存在争议。确实有一些打假人通过揭露虚假宣传和质量问题,促使商家不得不提高自律,遏制假货的流通。但也有一些人,将打假作为赚钱手段,通过制造“漏洞”,向商家敲诈勒索,甚至发展成为一种产业链,利用教学和“收徒”等手段,变打假为生意,这无疑偏离了其最初的意义。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一事件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我们需要提高自身的维权意识,遇到假冒伪劣产品时,应该通过合法的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然而,我们也要学会合理合法维权,避免走上那些不择手段的职业打假人的老路。同时,我们期望商家能秉承诚信经营的原则,远离售假行为。毕竟,诚信是商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在消费者信任的基础上,生意才能长久。
编辑:星星
COPYRIGHT @ 2019 WWW.315DJJ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3.15消费打假监督网 版权所有
大型系列片《阳光下的3.15》联合摄制组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90078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