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听上去似乎总是与商业风波相伴而生,但你知道吗?其实,打假的历史在我国可以追溯得非常久远!让我们一同探寻这条源远流长的打假历史,从古代的严格立法、创新的防伪手段,再到商会的监管机制,最终形成了今日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庞大体系。
一提到打假,不少人会联想到当下的电商平台上层出不穷的假货。而在古代,我国对制假售假的打击可谓始终不懈,严厉的立法措施让商人们心存敬畏。唐朝就颁布了《关市令》,其中明确要求商家的度量器具必须每年经专业人员检验,若不合格则严肃处理。想想,那时商家们每年都得接受检验,这种制度无疑为消费者权益提供了保护。更令人惊讶的是,《唐律疏义》中规定,对于变质食物不仅要立刻销毁,若因出售而引发人命事故,更是要处以极刑,这一惩罚力度可见当时人们对打假的决心与限度!
那么,当时如何辨别真伪呢?古人并不是完全依赖法律,他们也有自己聪明的防伪手法。宋代的著名鞋匠任一郎,他为了打击假冒的“任家鞋”,在鞋的内侧藏了一张字条。这不仅是对其产品的一个记录,也成为了辨别真伪的重要凭证。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明清时期,许多有名的产品纷纷推出了类似的防伪措施,这也让“商标”的概念应运而生,打假手段的多样化为消费者保护提供了多重保障。
行会监管也是打假历史中的重要一环。想象一下,宋代的商人们被要求加入各类行会,如客栈行会、水果行会等。这些行会就像是现代的行业协会,他们负责监管商品的质量,若消费者买到假冒伪劣的产品,可以向行会投诉。这种自我监管的机制不仅约束了商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维权渠道。
此外,《唐律疏义》中还明确了无条件退货制度,消费者若在购买后发现商品存在问题,可以毫无顾虑地寻求退货。这种退货政策可以说是在古代就为消费者权益保驾护航,商家不得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不愿意退货的商家,消费者甚至可以向官府请求调解,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保护措施。
随着时间的推移,打假这一话题持续升温,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代,都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内容。纵观我国的打假历史,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古人的智慧,更能体会到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性。我们再一次好奇,究竟在如今的数字时代,打假工作又会如何重塑?是否会有更高效的手段来打击这些假冒伪劣的产品?
编辑:星星
COPYRIGHT @ 2019 WWW.315DJJ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3.15消费打假监督网 版权所有
大型系列片《阳光下的3.15》联合摄制组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90078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