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媒体报道,长沙多家蛋糕店遭遇了一名张姓男子的投诉举报。张某在这些店铺内购买了装饰有鲜花的蛋糕,随后向市监部门举报,称这些蛋糕上点缀了不可食用的物品,违反了食品安全法。截至12月4日,至少20家蛋糕店被投诉。
一些商家为了避免麻烦选择了妥协,甚至支付了一定金额给张某。长沙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在蛋糕上的配饰物要符合食品相关产品的要求,并且标注不可食用的提醒,尽到商家的提醒义务。
涉事的张某否认自己是职业打假人,声称自己只是合理合法地维护个人权益。那么,该男子的行为应该如何认定?职业打假人是否受法律保护?过界维权是否违法?对此,记者采访了法律界相关人士。
消费者和职业打假人如何区分?
"首先要理解‘消费者’‘职业打假人’这两个概念,"对于此事,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李泽瑞律师介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消费者”是指为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个人。
而“职业打假人”并不是一个法律概念,在我国的职业分类标准和分类大典中也从没有收录过这一职业。“一般是指经常知假买假并据此消费索赔的行为人,主观动机并非是出于生活消费需要,而是为了牟利,是特殊形式的经营者。”李泽瑞告诉记者,认定应当综合案件全部情况综合判断,常见的判断标准有:举报人是否符合正常消费习惯;举报人过往是否具有打假维权牟利行为;举报人维权真实目的是什么等。
根据目前报道中透露的信息,李泽瑞认为,张某熟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且蛋糕上放置鲜花是可以在购买时直接辨别的,可以初步推断张某购买蛋糕时应明知产品问题,但仍要购买,不存在“消费欺诈”。另外,张某在市区20多家蛋糕店采购相同款式蛋糕,显然不符合一般人正常消费习惯,具有职业打假人的特点。
“知假买假”是否受法律保护?
那么,职业打假人知假买假行为是否受法律保护呢?李泽瑞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的前提条件是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也就是说,只有真正上当受骗的消费者才能主张惩罚性赔偿。而知假买假的行为人,因为其并不存在主观上受到欺骗或者误导的情形。所以,职业打假人不能主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惩罚性赔偿。
不过,由于食品、药品系直接关系消费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相较于其他普通商品和服务,受到的监管更严格。李泽瑞介绍,法院普遍对于在食品、药品领域,以“知假买假”行为或“职业打假人”身份抗辩十倍赔偿的主张不予支持。在司法实践中,为了平衡消费者权益和“职业打假行为”,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平衡、成熟的裁判规则,即仅支持食品、药品未超出生活消费需要部分的赔偿主张,对于“知假买假”且超出正常生活消费需要的加购部分,不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的计算价款十倍的惩罚性赔偿金。
过界维权涉嫌违法
“真正的打假行为应是基于维护消费者权益和市场秩序的目的,以事实为依据,遵守相关法律规定的正当维权,而非以敛财为目的知假买假。”对于此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传稿认为,职业打假人的牟利性打假行为,对于唤醒广大消费者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倒逼经营者守法诚信经营,以及织密社会监督网络等,客观上曾起到过一定积极作用。
“但是,维权人不能变侵权人,过界维权涉嫌违法。”刘传稿表示,尤其是一些职业打假人为了牟利而不择手段,甚至采取夹带、掉包、造假、篡改商品生产日期和捏造事实等方式骗取经营者的赔偿或者对于经营者进行敲诈勒索。对于这类无假造假、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已经不是如何限制其不当得利的问题,而是必须以诈骗罪或者敲诈勒索罪定性裁罚。
刘传稿还建议,在司法审判和行政执法实践中,人民法院与行政执法部门联手,共同建设全国联网的投诉举报活跃主体数据库。同时,合理分配举证责任。比如,食品生产者与销售者应当对食品符合质量标准承担举证责任;而一些大量购买商品,并进行分散、连续投诉、举报的行为人,也应当对其购买商品是为生活消费需要承担举证责任。
同时,刘传稿提醒商家,应该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所售卖的商品符合质量标准。如果商家在蛋糕上使用了不可食用的装饰物,并未进行明确的提示和告知,那么商家的行为确实存在法律风险。因此,商家应该加强自身的合规管理,确保所售卖的商品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如遇到以举报、曝光相威胁,“勒索”钱财的情况,应做好证据收集和固定工作,报警处理。
编辑:星星
COPYRIGHT @ 2019 WWW.315DJJ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3.15消费打假监督网 版权所有
大型系列片《阳光下的3.15》联合摄制组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90078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