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 王 琪
■然 玉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这些标准主要聚焦民生关切和产业发展需求,标准之间相互衔接,协同管控食品安全风险。其中,《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两项标准,对预包装食品标签应当向消费者展示的内容及各项内容的规范展示要求作了优化与升级,并设置了两年过渡期。为了避免“不添加”“零添加”对消费者造成误导,新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标准实施后,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
各类真真假假的“零添加”食品,近年来自成一派,它不仅貌似一种特定的食品类目,而且也暗含了某种食品安全观。在很多人的思维模板中,视食品添加剂如同洪水猛兽,使用添加剂越少越好,越少食品就越安全。这样的理念,经由商家的营销宣传而不断加强,渐渐成为一些人根深蒂固的消费信仰。再加上如今食品生产中的“科技与狠活”越来越多,“零添加”更是不断在消费市场和舆论市场声名鹊起、甚嚣尘上。这其实衍生了种种问题。
从现实角度审视,“零添加”之说本身就是不严谨的。“零添加”给人一种“不含有任何添加剂”的暗示,而且很多人确实这样认为,但实际情况是,不少食品的“零添加”只是没有添加某一种或几种特定的添加剂,而非“零添加”所有的添加剂。这样的所谓“零添加”,显然是对消费者的误导乃至欺骗。有专家指出,宣称“零添加”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允许添加而未添加,这基本上是空话,在食品工业化生产时代,经过企业加工的预包装食品,几乎找不到不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相反,加了一些添加剂才可能保质;另一种只是未添加非法添加剂(如三聚氰胺、一滴香、肉中宝等),在这种情况下宣称“零添加”,就纯粹是一种噱头了。
我们知道,现代食品工业有着庞杂的上下游产业链,原料的产、收、贮、运,链条较长。很多终端食品加工企业就算自己“零添加”,也没有能力要求供应商“零添加”,这就在客观上决定了,最终制成品到底是不是真正的“零添加”,食品生产企业是没有能力安全掌控的。
自说自话的“零添加”,更像是忽悠消费者的文字游戏,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会误导消费者。说到底,食品添加剂不应被“妖魔化”,对于“零添加”的信仰,不过是食品安全焦虑之下的一种“现代迷信”,它是商家心智营销的产物,也是消费者偏知偏信的产物,而非专业严肃的科学论断。两项新规专门提及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既是技术性规范,也有更深层的意思——旨在扭转营销话术和经验臆断形成的错误观念,用科学专业的态度,重塑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观。
编辑:星星
COPYRIGHT @ 2019 WWW.315DJJ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3.15消费打假监督网 版权所有
大型系列片《阳光下的3.15》联合摄制组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90078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