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天津市河西区陈塘庄的哪吒小镇举办哪吒小镇文化活动周,围绕哪吒等传统文化主题进行剧目演艺、主题互动巡游、花灯夜游等多样化活动,助推春日夜间文旅经济发展。图为游客在天津哪吒小镇购买糕点产品。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按照以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以优化消费环境增强消费意愿的政策思路,部署了八个方面30项重点任务。
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的重中之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时,把“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摆在首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提振消费的重点内容。提振消费为什么重要?《行动方案》有何看点?记者采访了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研究员江宇、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声啸。
消费,一头连着宏观经济,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记者: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2025年要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提振消费为何重要?
江宇:内需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只有各环节顺畅衔接、相互促进,才能实现整个经济循环畅通运转。
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所在。企业生产制造出来的东西,如果消费不出去,经济循环过程中就会出现堵点、断点,产生诸如经济增速下降、企业效益下降、居民收入下降等问题。
消费对生产具有强大引导作用。只有居民收入不断提高,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才会不断涌现,形成消费和生产之间的良性循环。
消费是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对消费品及服务的要求不断提升,进一步提振消费,畅通经济循环,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各层级、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王声啸:消费创造出生产动力,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最后一环。消费,一头连着宏观经济,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一方面,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的重中之重。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1.3万美元,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随着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进入新发展阶段,消费需求将进一步升级。对此,要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
另一方面,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不振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循环中的突出矛盾。202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9.7%,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2.2%,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消费能力受限、消费供给不足等问题制约着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内需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作用尚未有效发挥。因此,从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以消费提振畅通经济循环,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升消费能力、提高供给质量、增强消费意愿、解决制约消费突出矛盾问题……务实、创新、有效的举措支撑全面提振消费
记者:《行动方案》以促进消费扩量、提质、升级为目标,进一步破解制约消费的突出矛盾问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地方?
江宇:《行动方案》从八个方面30条举措部署提振消费,力度加大、亮点频频,将有力扩大消费需求,更好发挥消费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拉动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
把增收放在首位。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是收入,提振消费就必须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行动方案》提出实施“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从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和扎实解决拖欠账款问题等四个方面着手,很有针对性。
在需求侧加大政策力度。《行动方案》着力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在部署消费能力保障支持行动时,提出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医疗、养老等多方面负担的举措,比如,实施儿科服务年行动,加强完全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支持,提高部分学生资助补助标准等。
聚焦消费环境改善提升。比如,针对反映突出的“加班文化盛行”等痛点问题,《行动方案》专门就“保障休息休假权益”提出了相关举措,强调地方党委组织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加强对各单位休息休假制度执行情况的常态化监督,并将带薪年休假落实情况作为重点监督内容。鼓励带薪年休假与小长假连休,实现弹性错峰休假,等等。
王声啸:《行动方案》从提高消费能力、创新消费场景、改善消费环境、解除消费限制等方面精准施策,其中既有“真金白银”的资金投入,也有不断优化提升的政策环境,针对性解决制约消费的突出矛盾问题,打通制约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痛点和堵点,务实、创新、有效的举措有利于支撑全面提振消费。
值得关注的是,《行动方案》将“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放在首位。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群体,围绕加大就业支持、扩大劳务报酬发放规模、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强化产业联农带农、偿还拖欠企业账款等工作,着力解决当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账款拖欠问题仍较突出、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民生领域存在短板等实际问题。
事实上,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举措已经落实:在就业方面,坚持抓好就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出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政策措施,强化对企业吸纳就业的支持,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在偿还拖欠企业账款方面,印发《关于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的意见》,系统部署推进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2023年以来,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清欠专项行动,取得积极成效,下一步要推动落实解决拖欠账款问题长效机制。
居民消费进入新发展阶段,落实落细相关举措,更好地满足消费层级提升、幸福感增强的需要
记者:《行动方案》多次提到服务消费,我国服务消费有何看点?对于扩大内需为何至关重要?
江宇:一般认为,服务消费是指居民全部消费支出中用于支付社会提供的各种非实物性的服务费用总和,与之相对应的是实物消费。
近年来,我国服务消费呈现新特征新趋势,餐饮住宿、家政服务、养老托育等基础型服务消费需求旺盛,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教育培训等改善型服务消费持续增长。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服务消费领域加快应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带来服务消费新需求,推动服务消费模式、场景不断创新。
服务消费更多是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中的比重随经济发展而上升。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进入新发展阶段,从以商品消费为主向商品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等消费升级,从消费种类相对单一走向多元化消费,从追求实用需求满足上升为精神情感多重需求满足等新变化,充分展示人民群众消费层级提升、幸福感增强的生动场景。当前,服务消费已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增量来源,落实落细相关举措,能更好满足消费层级提升、幸福感增强的需求。
王声啸:随着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消费结构也在升级,服务消费在总体消费中的占比逐渐提高。数据显示,2013至2022年,我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由39.7%提升到43.2%,提升3.5个百分点。2024年,我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6.2%,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7.4%。服务消费占比不断提高,消费升级趋势明显。
从《行动方案》内容上看,既有针对老年人的加装电梯、助餐等服务,也有针对青年人外出旅游、观看演出赛事等内容,呈现出覆盖范围广、政策举措实的特征。当前,服务消费的不少领域增长空间较大,增加服务消费的有效供给是当务之急,下一步要提升服务品质,改善消费体验,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
《行动方案》围绕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促进生活服务消费、扩大文体旅游消费、推动冰雪消费、发展入境消费、稳步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等方面进行部署,从整体来看,是要通过解决有效供给不足,来推动惠民生、促消费。在扩大内需角度看,服务消费是消费扩容升级的重点方向,也是民生福祉改善的重要支撑。
记者:《行动方案》部署大宗消费更新升级行动。去年3月以来,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成效显著。“两新”政策的实施有哪些作用?
江宇:“两新”政策是党中央着眼于解决内需不足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对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推动国内经济大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国家统计局发布1至2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比上年全年加快0.5个百分点,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了相应品类商品零售额较快增长。“两新”政策实施对扩大有效投资、提振消费需求、促进绿色转型、改善社会民生产生了重要作用和显著效果。
王声啸:“两新”工作不断推进,取得显著成效,不仅为消费市场注入了新活力,更在增进民生福祉、提升民众生活质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注入强劲动力。
202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7895亿元,比上年增长3.5%。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相关产品销售额超1万亿元。“两新”政策的实施,使新能源汽车、节能家电等产销量快速增长,比如,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288.8万辆,同比增长34.4%,推动节能降碳和全面绿色转型,助力低碳产品提高生活质量,推动低碳产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从总体效果上看,“两新”政策是供给和需求两侧双向发力,人民群众通过以旧换新增加消费,带动企业投资扩产,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两新”政策惠及了更多企业和消费者,加快了生产生活方式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变,实现了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有助于构建更加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编辑:星星
COPYRIGHT @ 2019 WWW.315DJJ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3.15消费打假监督网 版权所有
大型系列片《阳光下的3.15》联合摄制组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90078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