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桩件件惠民生 ——写在《关注·2025年市定10件重点民生实事》大型报道启动之际
衡量一座城市的幸福指数,不仅要看地标建筑撑起的“天际线”,还要看万家忧乐拼成的“地平线”。
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日前联合印发《许昌市2025年度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工作方案》,明确2025年将继续从大家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增强前瞻性、找准着力点,集中力量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一)
就业、就医、养老、供暖、路网改造……2025年,我市确定的10件民生实事遵循“群众关注、百姓受益、指标量化”的原则,每一件都是与群众生活最密切的民生需求。
综观近5年来我市确定的民生实事,在数量上“精”、在分量上“重”、在内容上“具体”,隐含着一条“变与不变”的脉络。
名称在变。梳理每年的民生实事,内容各有侧重,有的是兜保障之“底”,如提高特困群体生活补助标准;有的是救民生之“急”,如提升排水防涝能力让“逢雨必淹”成为历史;有的是筑公共服务之“基”,如搭建就业供需平台破解“就业难”,件件体现了群众的实际需求。
情怀不变。对困难群体的重视和帮扶,始终不变;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的理念,始终不变。民生实事聚焦的,都是最需要呵护的人。
变化源自时代的变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水涨船高”。许昌准确把握民生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把民生实事办到百姓的心坎上。
为民高度决定了惠民温度。
许昌市财政并不“阔绰”,可办理民生实事舍得投入,近5年累计投入民生领域资金上千亿元, 民生财政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保持在70%以上。其中,2024年全市涉及民生的财政支出逾25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二)
梳理2025年我市确定的10件民生实事,都是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实事。——持续推进农村供水“四化”。我市将加快农村供水“四化”项目建设,2025年7个项目全部开工,年底前建成水厂4个,全市“南水北调”水受益人口增加140万人,累计达到240万人,让更多老百姓吃上健康优质水。
——实施农村路网提升工程。全市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启动实施,全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50公里。
——搭建就业供需平台。我市将统筹办好“10+N”公共就业服务系列专项活动,促进人岗信息有效对接;新建县级零工市场2个,新、改建82个零工驿站和10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推动失业登记、就业登记、困难人员认定等核心业务下沉社区,将公共就业服务覆盖延伸至劳动者家门口,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
——继续实行住院护理扶助。对全市60周岁及以上独生子女家庭父母、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父母进行住院护理扶助,扶助标准为每人每天100元、150元,扶助天数当年最多不超过60天,减轻独生子女家庭和计生特殊家庭住院护理负担。
——实施城市主干道修复提升工程。对主城区10条主干道部分路段进行铣刨修复,全年完成不少于30公里。
——实施断头路贯通及路口改造提升工程。中心城区将贯通断头路2条,对部分路口进行改造提升。
——实施排水防涝体系提升工程。对重点路段排水设施进行提升改造,新建改造排水管网20公里,提升城市韧性。
——实施许襄长输综合供热管网建设项目。新建热力管网57.7公里、中继泵站1座、隔压换热站1座,持续提升全市供热质量。
——实施36个小区供热改造工程。对中心城区的36个小区进行供热改造,新、改建热水管网3公里,改造新增供热面积21万平方米。
——实施农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工程。推进12所乡镇敬老院转型成为具有协调指导、全日托养、日间照料、居家上门、服务转介等功能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让农村困难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最好的感受是“幸福”,最美的风景是“宜居”。一项项可知可感的民生工程,一件件温暖人心的民生实事,将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民生红利。
(三)
有诺必践,一诺千金。办好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鲜活体现,是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关系群众利益,关乎百姓幸福。
在市区青梅路“大家de食堂”店内,67岁的市民刘文华称赞家门口的助老食堂菜品可口;有了助老设施,襄城县范湖乡大郭村村民郑春再不用担心起夜摔倒……2024年,我市15件省、市民生实事顺利完成,交出了一份暖心的“民生答卷”。
看得见的民生实事、可触摸的民生温暖,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民生红利。《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4)》显示,许昌市城市宜居度排名全省第一,居民获得感指数、居民幸福感指数均居全省前列。
在新的一年,许昌将继续坚持人民至上,聚焦民生实事,以担当解难题,以实干破瓶颈,一件接着一件办,办理一件成一件,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许昌不断书写着民生发展的新篇章,也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有品质、更加幸福!
编辑: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