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与市场人士交流,教育行业“双减”政策之后,整个行业不亚于经历了一场地震,有的头部公司裁员超过70%。教育行业在瑟瑟发抖之际,很多人也在思考,下一个行业会是谁?据说一部分机构的看法是,娱乐行业——游戏行业——消费行业。因此,加上一级市场消费投资确实有些过热,所以现在很多人对于消费行业的前景也是“雾里看花”。
这里面提到了消费行业,值得商榷。不可否认,双减核心是为了解决人口增长瓶颈,鼓励大家多生孩。但是生孩子一方面是提供劳动人口,另一方面,落脚点还是拉动内需,促进消费。
双减确实是为了减少家庭在养育教育子女的支出上,但是这里需要辨析的是,教育行业之所以被严厉整顿,是因为在学科教育成人教育之外,出现了一个覆盖全学科的“培训班体系”。
且不说体外循环对正规学校教育的影响。从家庭消费支出的角度分析,国家会认为这一份额外的“全学科教育”支出是多余的,没有必要的。所以才要重点打击。如果因此得出结论消费也是要被整治的,恐怕是站不住脚的。
不过,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看看,在消费这个大赛道里,哪些细分领域是被鼓励的,哪些可能是有风险的?
正确理解国策
先看一组数据,根据商务部消息,7月份,消费市场总体保持稳步恢复态势,全国社零总额3.5万亿元,同比增长8.5%,比2019年同期增长7.2%。服务消费稳步恢复,7月份,全国餐饮收入3751亿元,同比增长14.3%,比2019年同期增长1.7%。住宿、餐饮、航空运输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较上月上升10个百分点以上。
这组数据摆出来,大家觉得意义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肯定是积极意义更大。特别是在疫情之后,整个国民经济各个板块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国家决策层面肯定是乐于看到经济好转迹象,其中消费复苏肯定是重要的信号之一。
我们可以再来看看一些研究政策者的观点。光大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撰文就指出,中国已经迈过了消费U型曲线的拐点。
学界认为,消费占GDP比重会呈现“U”形变化趋势,该比重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两个阶段。“中国已经迈过“U型曲线”的临界点,未来 消费率将进入上升通道。
“一方面,中国劳动力拐点已经出现,城镇化率也在2020年达到64%,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房地产和基建等传统投资的空间和规模有限。另一方面,居民收入不断提升,2019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居民消费观念也逐步从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变,医疗、餐饮、医美、家政、旅游等服务需求持续释放。向前看,居民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将逐步加大,消费率也将进入上升通道。”——引自高瑞东《人口退潮,消费涨潮》。
包括这两天被热议的第三次分配,究竟是什么意义?其实也为了通过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拉动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早在2020年9月,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在接受采访时就表达类似观点:“拉动内需必须加大再分配力度”。
在访谈中,谈及如何理解中央强调的“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在疫情影响下,如何找准突破口刺激内需,开启内循环”时?蔡昉认为,“双循环”不仅仅是针对疫情而提的,也是在世界经济大趋势,以及我国老龄化加剧、人口总量接近峰值背景下提出的。
他指出,我国还有很大一部分人群应该扩大消费而没有消费能力,如果把这部分消费能力调动起来,内需还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的。要想提高消费需求,主要应从三方面努力:第一,收入增长要保持跟经济增长同步;第二,要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第三,必须加大再分配力度。
所以可见,无论是教育行业的双减政策也好,还是刚刚强调的第三次收入分配也好,最终的落脚点之一,都是拉动内需,提振消费。但是,消费确实有很多种类,不是所有的消费都是国家鼓励的。那么哪些是被鼓励的呢?
民生消费与可选消费
关于消费的分类有很多,比如我们经常听到高频刚需消费,那么对应的就是非刚需和低频消费。从商品类型分,可以分为快消品、耐用消费品,以及奢侈品。还有人认为可以分为必选消费和可选消费,等等。
我们可以借用必选消费和可选消费的概念来分析问题。但是这里先需要思考一个问题,由于消费升级的存在,伴随着城镇化的改造,这些年我们一直在经历不断有可选消费升级为必选消费的过程。
最典型的,是快递行业。所谓快递,对应的就是慢递(平邮)。初衷是你比较紧急的邮件、包裹,才需要享受的附加服务。但是伴随着过去十年电商行业的飞速发展,恐怕没有人还觉得快递是个附加服务了,它已经成为电商服务的标配,甚至还有越来越快的趋势。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打车行业,属于典型的互联网技术对传统行业的改造,由于动员社会资源,供给大大增加,附以平台补贴,打车的应用场景和人群也大大增长。在一二线城市,说打车是基础服务也不为过。
同理的还有外卖服务。当然不同的消费者也会有消费频次的不同,有些人可能是偶尔点外卖,但有些死宅可能是靠外卖维持生命。 还有一些值得分析的领域,比如海外代购,跨境电商中的中国买全球的现象,等等。
笔者的核心观点是,民生消费不会被打压,而且会继续走消费升级、提升品质的道路。特别是国货替代的趋势会在食品、日用消费品领域持续下去。但是既然是民生消费,同时也意味着这些行业不应是暴利行业,而应该是微利行业。
那么如果从投资机会来说,真正的机会可能不仅限于品牌,甚至未必每个领域的品牌都值得大笔投资,更值得关注的也许是从C端视角转向B端视角,在供应链、信息化、物流履约等民生服务的基础设施方面存在较大机会。
与之对应的是,笔者认为一些提供少数富人阶层才享受的商品,比如奢侈品行业,前景未必光明。最新消息是,8月19日周四,普拉达港股暴跌14%。LVMH跌幅居前列。虽然此前几大奢侈品公司的财报表现都还不错。
当然,少数富人要与小资群体分开看。
除此之外,基于懒人经济所延伸出来的很多O2O服务,可能要防止过度服务。从C端看,消费者应当为服务者支付更多溢价。从企业端看, 以此类业务为核心业务的公司,也应当承担更多社会义务和责任,比如外卖平台以没有直接劳动关系不给外卖员上社会保险的做法,将不会再被允许。
这里面争议比较大,比较难以判断的是和人的精神和情感相关的消费。如果从刚需和非刚需的角度看,我们无法说任何一种精神消费是大多数人的刚需。但是从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看,精神文明建设总是不可或缺的。影视、文化、娱乐、游戏、综艺等等,只是目前的形势下,很难作出更多的判断。
责任编辑:棉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