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水果市场上,一种名为“藏乌梨”的黑色表皮梨迅速崛起,成为了消费者的新宠,销量在电商平台上超过万单,价格一度飙升至每斤7元至31元不等。然而,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的工作人员表示,从未听说过这一品种,而业内专家也指出,从未发现过原生的黑皮梨物种。经过记者调查,这款“藏乌梨”所宣称的西藏高原产地等背景,完全是虚构的。
为何这款“藏乌梨”能够以如此高的价格和销量迅速占领市场?关键在于商家通过虚构出它的“特殊性”:黑色表皮和高原特产的标签。商家宣称“藏乌梨”产自西藏高原,是“世界之巅、川藏特产”,并且是一种名优果品。在许多消费者对梨的真相了解甚少的情况下,他们很容易被这种虚假的包装所欺骗。然而,随着更多方面的揭露,消费者终于看清了“藏乌梨”的真面目,商家的欺诈行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也维护了广大消费者的权益。
“藏乌梨”的骗局,主要源于几个原因:第一,商家利用了普通消费者对水果认知的局限,制造出新奇的水果;第二,商家通过高温加工让普通梨的表皮变黑,几乎不需要成本;第三,通过虚构高原产地的身份,轻松骗取消费者信任;第四,商家将这种“普通”梨以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价格出售,堪称“暴力梨”。不仅如此,商家还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同步销售,胆大妄为。
然而,“藏乌梨”不仅仅是一笔暴利,它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在热销的同时,迅速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关注。一旦造假被揭穿,便无处遁形。通过各方调查,证实了“藏乌梨”并非高原产物,而是普通梨的“伪装”。它不仅让消费者付出了过高的代价,而且非常容易腐烂,并且扰乱了市场秩序,压缩了其他水果,尤其是普通梨的销售空间。
这个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水果市场亟需一场彻底的打假行动。此前,媒体已经曝出部分普通水果冒充高价进口水果的事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造假链条,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如今,虚构出来的“藏乌梨”再次暴露了水果市场造假严重的现状。对此,从消费者到水果商家,从电商平台到各级政府,从业内专家到新闻媒体等,都应共同参与到打假行动中,共同净化市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对于消费者来说,在“审美疲劳”后选择“进口水果”或“新奇水果”并不难理解,但在选择高价水果时,必须保持警惕。例如,“藏乌梨”在电商平台上的销售就充满疑点,商家声称产地在西藏,但实际发货地点却是河北晋州、安徽砀山等地,这样的物流成本和损耗,显然不合常理。而且,网上关于“藏乌梨”的投诉也颇为频繁,消费者应当增强辨别能力,并通过拒绝购买来投票反对虚假水果。
从监管的角度来看,电商平台有责任加强对“藏乌梨”等水果的审核,要求商家提供有效的产地证明等相关资料。无论是虚假的产地还是发货地,都应该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审查。业内专家也应对新兴水果保持敏感性,进行及时的检测并公开透明地发声。同时,知情的水果商贩也应该勇敢举报,清除市场上的不法商家,维护整个行业的利益。
既然不法商家通过虚构“藏乌梨”来牟取暴利,就必须让他们付出应有的代价。所有购买了“藏乌梨”的消费者,若保留了证据,应当依法向商家索要“退一赔三”。电商平台和农贸市场也应根据各自的管理规则,对不法商家进行严厉处罚;相关部门应当依法追责,对商家和电商平台进行处理。简而言之,只有各方齐心协力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才能维护水果市场的公平正义。
编辑:星星
COPYRIGHT @ 2019 WWW.315DJJ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3.15消费打假监督网 版权所有
大型系列片《阳光下的3.15》联合摄制组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90078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