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挑细选的电商平台上“好评如潮”的商品,收到实物却大失所望——这样的经历,但凡网购过的人大概率都遇到过。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一些网店运营商为了获利,采取雇佣水军、好评返现、给予赠品等手段,制造好评假象,欺骗、误导消费者下单购物。
这样的新闻不是第一次出现了,早在2016年“3·15”晚会上,网购刷单内幕就曾被曝光并引起公众关注。
网店的出现,给了消费者更便捷的购物体验。评价体系的设立,则是希望以消费者对商品的真实感受、体验给有购买意向的网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然而,随着“刷单炒信”(即以虚构交易、好评、删除不利评价等形式,提升网店信用水平)现象盛行,人们想网购到好东西这件事变得困难起来。社交平台上,甚至还有教人分辨一件商品是否存在刷单行为的攻略。
说好的网络让生活变得更轻松呢?
对一部分网络经营者来说,刷单显然被视为一种捷径。他们凭借虚构出的好评,将实际质量、功用远不如评价所展示的商品卖出,再利用许多消费者怕麻烦、懒得退掉单价较低的商品的心理,最终获利。
对另一部分本想老老实实开店的人来说,刷单则多是一种无奈之举。按绝大多数电商平台的规定,买家给出的每一个评价都会影响店铺的信用等级评分,评分低了,自家商品在搜索页面的位置就会靠后,受关注度就会下降。需要注意的是,评分高低是相对的,一家正常经营的网店就算做到零差评,信用等级分数也很可能比不过刷好评的同行店铺。受形势所迫,即使是良心卖家,有的也不得不加入刷单大军。
有需求就有市场,网络店铺对好评的近乎扭曲的追求,催生出一个成熟的刷单灰色产业。有媒体调查发现,当机器刷单受到平台监管后,专业的人工刷单水军出现了——在这个“市场”中,有只点亮5星好评的“粗刷”,有用商家提供的图片发表评论的一般“精刷”,也有垫款购买商品收货后拍照片、拍视频、配长文的高级“精刷”,收费标准从几元到上百元不等。此外,有的刷单方还能按要求提供追评以及用特定创建时间、性别的账号刷单等服务。
可想而知,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商家刷单的成本最终都会以各种方式转嫁给消费者的钱包。
刷单的害处当然远不止于此。除了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破坏平台经济公平交易规则,以及频频爆出的以兼职刷单为由实施的诈骗案例外,炮制好评更深远的影响是对诚信经营者和公平竞争市场规则的伤害。
一边是费尽心思改良、创新的商品很可能因展示页面靠后而无人问津,一边是舍得花钱刷单就能赚得盆满钵满。长此以往,专心于产品和服务的小店越来越难以生存,优质的商品会越来越少,电子商务市场的环境会越来越差,最终,整个行业的发展都会受到危害。
从法律角度看,“刷单炒信”已触及我国多项法律法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该法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对其商品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或者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百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2021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禁止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定(公开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以返现、红包、卡券等方式诱导用户作出指定评价、点赞、转发、定向投票等互动行为。
近年来,尽管我国多地相关部门加强了对刷单行为的监管,不过从整体效果看,刷单现象始终没能销声匿迹。这既是因为与收益相比,刷单的违法成本较低,也是因为治理刷单需要社会多方协同努力。
比如,针对不断出现的互联网消费新形态及新的刷单形式,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跟进出台具体监管举措,及时发现、查处刷单等作假行为,让牵涉其中的各方都付出相应的代价。对电商平台来说,一方面应设置更多元的商品、店铺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应舍得放下部分流量、收益,对涉嫌刷单的店铺设置更严厉的处罚规定,引导店铺运营者把精力花在提供更多更好的商品与服务上。
与虚假好评“斗智斗勇”,真的不是消费者该修炼的功夫。
责任编辑:棉棉
COPYRIGHT @ 2019 WWW.315DJJ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3.15消费打假监督网 版权所有
大型系列片《阳光下的3.15》联合摄制组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763号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9007817号